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农业发展呈现出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实现了举世瞩目的跨越发展。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支持保护政策、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市场化改革等是中国农业发展70年的基本经验。提及农业就不得不想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农学系,是西南大学的荣誉校友。他毕其一生,呕心沥血,于田畴间耕作,立于杂交水稻研究第一线,以科技促进水稻产量,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袁老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一介农夫,耕于田畴,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伟人已逝,昔以往矣,但其留下的种子精神和崇高梦想还需年轻一代继续传承、实现。
7月9日上午9点,“智”行中国实践调研队前往学校农业科学研究院走访调研。学校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的杨发钰博士(中共党员,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一区SCI论文一篇,参与发表四篇SCI论文)带领我们参观水稻生物学创新团队的基础实验室、原位杂交室、超低温室、细菌工作台、光照培养箱等水稻研究相关的设施设备,并向我们示范大肠杆菌的实验操作。
杨发钰博士还热情地带领我们参观水稻试验田,他提到,学校水稻研究所主要研究分析水稻的基因功能,挖掘水稻基因对水稻性状的影响,致力于把水稻基因中最优秀的片段展现出来。
即便体感温度高达48摄氏度,农业学子们也依旧毫无怨言,坚持到试验田中观察稻苗,“智”行中国实践调研队感受到了实验研究人员对育种科研的热忱,实验室里的青年都是中国科技农业发展的新生力量,一代一代青年像奔涌的潮水般投身于科技农业发展,以他们的青春热血筑建袁老的禾下乘凉梦。
为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加强对科技兴农的认知,我们对杨发钰博士进行了访谈。
1.袁隆平是如何提高水稻产量来解决上世纪的饥荒问题的?
袁老是我们西南大学农学系学子的楷模。袁老在70年代的时候就解决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当时科学界普遍认为水稻等禾本科自花授粉作物中没有杂种优势。袁老发现了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他不断探索创新,在失败中寻找原因,攻克了“三系”配套难关,解决了“制种”难题,最后成功推广杂交水稻,解决了饥荒问题。
2.当代科技是如何促进水稻研究发展的?
当代生物科技与农业的新兴崛起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新兴生物公司的设施设备实现了多次更新迭代,给农业科研提供了便利。转基因技术愈发成熟,缩短了转基因苗的培养周期。此外还可以依托科技整合水稻优异农艺性状基因,培育出高产、优质的水稻。
3.当前青年一代研究者们在农业领域做出了哪些新的尝试?
现阶段青年科学家的农业研究聚焦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扎根基础理论研究,第二个方面是对基因资源进行合理的分子设计育种。通俗来说,就是将各种优异农艺性状基因进行整合,比如既保证株高又能满足一定的穗长,从根本上提高水稻产量。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中国这个 14亿人口大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模式。弘农济世,开物育人,以科技手段助力农业奔腾,愿盛世无饥馁,无需耕织忙。
(国际学院社会实践队宣传组 供稿/供图 杨昆 汪鑫阳 编辑刘猛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