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十四年,六十墓
“我生长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烈士的鲜血浸入了我的血液,我会将这种红色精神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在贵州省遵义市土城镇青杠坡下,住着一位守墓人,他的名字叫廖全伦。他不是党员,但是他这一生都在为党做贡献,为人民做实事,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已然成为了一名“党员”。
一个人
烈士陵园的建造者

1993年廖全伦担任石高嘴村村长,接到上级指示,用5000斤玉米向村民征用建造青杠坡烈士陵园所需的土地,但许多村民都不愿意配合交出自家土地。于是廖全伦不分白天黑夜,挨家挨户走访、做思想工作,他告诉不愿交地的村民:“红军在这片土地上洒下了他们的鲜血,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作为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我们,理应学习红军精神,甘愿奉献,为红军英烈‘安家’!”
完成土地征收以后,廖全伦又争取到五万元拨款,全部用于青杠坡红军烈士陵园的基础建设。廖全伦回忆说,“当年建设的标准很低,三包水泥一步台阶,要把这台阶修好是需要费功夫的。”
当实践队成员感慨陵园建设都是廖爷爷的功劳时,他认真又严肃地说:“贡献谈不上,都是我该做的,也不是我的功劳,功劳都归于党。”

十四年
烈士陵墓的守护者
2007年7月,虽然青杠坡红军烈士陵园的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已基本完善,但急需专人来看管,镇里又找到了廖全伦。
此刻,廖全伦想起了自己的叔叔为国捐躯,牺牲在了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战场上;想起了小时候听到大人们讲红军激战青杠坡的故事。于是,他想为牺牲在青杠坡的红军烈士做些什么,他确信这就是他的事业和使命,是他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工作,他要坚守在这片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
即使每个月只有微薄的补贴,廖全伦也爽快地答应了镇里的邀请,他一人包揽了卫生、绿化、讲解和接待等一系列工作。
从此,他就成为了青杠坡下的守墓人,一守就是十四年。“在我眼里,一石一台阶都是有生命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的。如果有哪棵树死了我都会很伤心。”
六十墓
一心向党的执行者
廖全伦老人在观看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后感叹到“共产党真是不得了”。当我们问及他现在是否还想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他微笑地回答到:“共产党是为人民办实事的,我现在年纪大了,不能再为党做什么了。但是不管我是不是党员,只要党需要我,我就还能接着守。”廖全伦爷爷如今年过七十但身体依旧硬朗,他笑谈身体健康的秘诀:“从唯心的角度来说,我一直以来守护着红军的陵墓,所以红军的英灵也在保护着我。”
最后,老人对青年一代提出了自己的期望:“希望你们这些年轻人好好努力,将来扎根在祖国的各个角落,生根发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国际学院 实践队新闻组 供稿 摄影组 供图 汪鑫阳 编辑 刘猛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