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位置导航: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研行万里行•话初心 系列报道之七】西南大学国际学院组织开展2021年中国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7-18 10:48

浏览次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感悟初心使命,响应学校党委研工部“研行万里话初心”暑期实践活动号召,712—16日,西南大学国际学院红色筑梦研究生实践队一行17人在辅导员汪鑫阳的带领下赴贵州遵义开展了历时一周的红色探寻之旅,以扎实的实际行动、丰硕的实践成果献礼党的百年华诞。

本着“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在寻访中叩问初心使命”的理念,实践队一路寻访调研,有幸寻访到了两位“七一”勋章获得者、一位优秀共产党员、一个脱贫攻坚示范村和六位在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基层先进工作者。

山沟沟里的“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

712日,在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县丙安镇,实践队员们通过挨家挨户深入走访,有幸寻访到了两位“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获得者。

75岁的马国友是丙安镇的一名退休干部,也是一名嗑子匠17岁参军入伍,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有着57年党龄的老党员,马国友同志在今年获得了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这位曾担任过丙安武装部长、乡长、人大主席的老人,退而不休,常年在古镇茶馆为村民、游客开展党史宣讲、政策宣讲,播撒红色种子,传递理想信念。

张显英今年已经85岁了,在入党67年之际,她获得了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回望一生,她最值得骄傲和庆幸的事,就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位年迈的老人很多事情都已记不清了,但一问到她的入党时间,她脱口而出:1954312日。她的一生就是一个党员最崇高革命信仰的真实写照。

大山里的“筑梦人”

713日上午,实践队一行抵达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这里孕育着大山深处的“筑梦人”。“我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帮助孩子追寻自己的梦想。” 王学栋老师如是说道。他坚守教学一线42年,将一批又一批山里的孩子送出大山。教龄同样长达40余年的乡村教师田义万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最常教育学生的话是“你们在这样的年纪,有着这样的文化水平,更应该为党、为人民奉献自己;有着十八年教龄、十三年党龄的语文老师贾寿江,始终把“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刻在心田,经常教导同学们要爱党爱祖国,为祖国做贡献。三位乡村教师党员的言行都见证了其初心——坚守乡村教师岗,永远跟随中国共产党;也印证了其使命——护送孩子们走出大山。他们教导大山里的孩子勇敢追梦,是伟大的筑梦者,是“大山里的张桂梅”。

一个人,十四年,六十座墓

713日下午,在青杠坡下,实践队员寻访到一位年过七旬的守墓人——廖全伦。1993年,廖全伦担任石高嘴村村长,在接到修建青杠坡烈士陵园的指令后他挨家挨户给村民做工作,最后成功说服所有村民献出自家土地建造青杠坡烈士陵园。从2007年起,廖全伦就留守山中,守护革命战士的英灵,这一守就是十四年。他一个人,十四年如一日,守护着六十多座烈士陵墓,包揽了卫生、绿化、讲解和接待等一系列工作。“我生长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烈士的鲜血浸入了我的血液,我会将这种红色精神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听到老者慷慨激昂的誓言,在场的队员无不动容。

一枝一叶总关情

714日,实践队员走进了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的花茂村,这个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乡愁小镇”的美丽乡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青山绿水中流传着一段段振奋人心的脱贫攻坚故事。当前,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仍在这里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在该村党总支的领导下,村民敢干、肯干、善干,一茬接着一茬干,走出了一条极具花茂特色的成功路子,成为了全国脱贫攻坚的典范。

用脚步重新丈量历史,每一步都是对人生的叩问。西南大学国际学院“红色筑梦”研究生实践队在这场为期一周的暑期实践中,深刻感受了革命先烈的红色精神,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要接过革命先烈手中的接力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我们要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帮助来华留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这次实践活动虽已结束亦是开始,国际学院“红色筑梦”研究生实践队依然在路上……

投稿单位:国际学院

撰稿人:王金燕 13919099432

罗梦莹13638231523

熊子钰 15923981177

拍照人:邹杨 18323157707

陈姝君17725022522

潘爽 15730628188

文案校审:汪鑫阳

审核领导:刘猛

上一篇:学校举办泰国教育官员及校长培训班开班典礼

下一篇:【研行万里行•话初心 系列报道之五】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