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屿既不是整个世界,也不是整个世界风貌的缩影。志愿者们是从国际学院出发的,他们的视角将是鸦屿孩子们的眼睛。本次志愿者活动中留学生志愿者讲述外国风貌,为的是让孩子们看见世界的可能性,山高水阔的辽远,才能成就行路人踏上万里征途的决心。在这样的活动交流中,将来的行路人是孩子们,此时的行路人是留学生志愿者们。
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成长的课堂首先需要的是围绕生命的教育。在本次支教活动当中,卫生与安全课就从每一个生命最基础的自我保护出发,将着力点放在如何洗手、怎样抗击疫情以及法律小常识普及等可以立刻投入使用的课题,让孩子们可以从当下的认知开始改变。即使是这样简单的保护自己的小知识,志愿者们也发现并不是所有孩子都明白,甚至不知道自己应该要明白。这样的课堂是志愿者为孩子们未来的展翅举办的开幕式。
《少年维特之烦恼》里说:“人若丧失了自我,我们便丧失了一切。”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是每一个孩子在急急忙忙长大的路途中不可缺少的一课。但是平时的课堂会教你认数识字,却不会教你认识自己,这次志愿者为孩子们带来的团队心理辅导活动,让每一个孩子看到了一个个体不能占尽世间美好,且没有人需要完美,而每一个不完美的我们需要相互依偎来拥抱世界。
一个萌芽的幼苗明白了自己是葳蕤生光的诞生,它就将会葳蕤生光。同时,孩子们的心态成长还来自感恩,人在相互撞击中看见自己的全貌,此刻就先从身边老师的付出开始搜寻,志愿者活动中的手动剪纸课,将时光与爱做成了剪影。
“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是杰克凯鲁亚克让无数人为浪漫流泪的思考。成长不仅仅是孩子们的,也是志愿者们的。
支教活动不仅只立足于课堂,志愿者们还与小学在校的三名教师进行了深入交流,教师当中,教学时间最长的已经在这样一个面积微小的校园里扎根31年了,从每个年级几十个人到仅剩两个年级17个学生,他们像风沙中的巨人,教给了志愿者们坚守的意义。每一个步入人生新阶段的志愿者们都将摸索茫茫人生,“根该扎在哪里”,是思考题,也是必修课。
老师的另一头就是学生,相互成就是教育关系里最终极的标准。孩子们是立体的人,从课堂表现到生活图景,本次鸦屿行志愿者们细致地了解了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令人难以忽略的一点是,17名学生几乎都是留守儿童,他们成长路上虽然少些庇护,却并不失纯粹与活泼,他们思维敏捷、笑容常展、热爱运动;还有的同学住得离校较远,每天需要步行一个小时来上课,但学校里的他们却总是精神充沛;还有的孩子在成长的路上遭遇了许多不属于年幼生命的压力,但这并没有将他们压垮,反而给了他们厚实的灵魂。志愿者们在与孩子的生命交流中,明白了遭际是铠甲,坎坷是磨砺。
为期仅有五天的支教活动结束后,志愿者们选择了悄无声息的告别方式,没有欢送会,没有相拥而泣,这是以最庄严的礼节向明日致敬,懵懵懂懂的孩子是酝酿的风,志愿者们知道,飓风是起于世界最细小的末端,踉踉跄跄是找到方向前,刺眼的迷茫,疮痍的路途,是成就强韧之躯必经的磨砺。
细小是敏感的另一种状态,有的孩子感知到了离别的气氛,在教师里小声啜泣,还有孩子拿出自己最好看的本子,想要志愿者们留下联系方式,但梦想是属于他们的,这片鸦屿的风光也是他们的,悄无声息的告别就是为了给孩子们的成长让出天地。
安富镇鸦屿村小学,那座大山里的村小,那一个个纯真的笑脸,那一阵阵清脆的读书声,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我们毕生难忘。播种——五谷——生根——开花——结果,小小的种子在这冬日播撒进了孩子们的心里,我们相信,终有一天会绿树成荫!孩子们,让我们在人生更高处遇见!
(国际学院 实践队新闻组 供稿供图 刘猛 审核)